学科代码:0816
学科名称:测绘科学与技术
第一部分 学科定位与发展目标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以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NS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作支撑,研究地球和其它实体与时空分布有关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管理、存贮、传输、表达和应用的科学与技术。本学科目前包括测量数据处理与形变灾害监测,合成孔径雷达与数字摄影测量,时空数据挖掘与信息服务,光学遥感与环境变化探测,导航定位与空间数据更新等5个学科方向。
本学科点于1953年开始筹建,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得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以及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3人、升华育英计划和升华猎英计划获得者各2人。拥有 “精密工程测量与形变灾害监测”省级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遥感中心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部”等学科平台。本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
本学科将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不断凝练学科方向,重点发展测量数据处理与形变灾害监测,合成孔径雷达与数字摄影测量,时空数据挖掘与信息服务,光学遥感与环境变化探测,导航定位与空间数据更新等5个学科方向,将本学科建设为我国测绘科学与技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学科博士学位的学制为3年(直博生为5年)。综合素质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课程学习时间为1学期。博士生应修满一定的学分。本学科博士学位课程以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开设。其中核心课程包括:空间数据误差处理理论的近代进展、GIS前沿理论与技术、当代摄影测量与遥感、现代大地测量的前沿理论与方法。
掌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及其组合系统获取地球及其它实体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设计和生成各种数字和模拟地图,以及建立与空间分布和定位有关的各种空间信息系统。
掌握计算机科学、数学、外语等相关知识,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包括:数据库理论、网络技术、软件开发、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等,以及数学规划、多级格网理论和数学建模方法等。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学术素养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科学作风,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与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人的专门知识,具有组织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高层次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学科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能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成果。
2. 学术道德
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信正直,明辨是非;爱岗敬业,团结合作,乐于助人。遵守国家有关的保密法律和规章。应对他人的成果能够进行正确辨识,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识。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具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研究方法的能力。能熟练应用文献查询工具查找相关专业文献。能够有意识地考虑文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本学科博士生应通过授课和自学的方式,完成一定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公共英语、第二外国语、专业英语阅读、近代大地测量与测量数据处理、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技术、当代摄影测量、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处理、地理信息计算与网络服务以及智能化地图制图等内容。
2. 学术鉴别能力
深人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掌握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学风扎实,求学认真,刻苦努力,治学严谨,具备求知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具有对已有成果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判断的能力。
3. 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是本学科博士生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本人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等科学研究活动,本学科博士生应掌握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提升学术水平,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本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制订科研计划,开展各种科研工作,独立进行科研实践和科研总结;在科研工作中敢于质疑,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提倡和鼓励在校博士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和项目,切实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4. 学术创新能力
鼓励本学科博士生进行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主动发表学术论文,积极参加科研实践、独立研究与自主创业、专利发明、课外作品竞赛及其他各类创新活动等。
本学科博士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人的专门知识,取得应修的学分,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其成果理论分析透彻,论证过程严谨,技术环节完善,实验佐证真实,语言表达准确,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答辩程序后,对论文成绩达到及格以上水平的博士生可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本学科博士生在申请学位论文送审与答辩时,应已在核心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并要求发表(论文送审与答辩环节有论文录用证明即可进行,但申请学位时要求论文见刊或网络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SCI源刊论文至少1篇,且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5,论文必须以中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除导师外的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影响因子分值按共同第一作者的人数均分。本人第一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国家级成果奖获得者、省部级成果奖排名前5,均可折算0.75个SCI影响因子。
5. 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通过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开阔眼界,开拓思维,追踪学科前沿。
实行博士生论文报告制度。在申请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参加20次以上学术报告或专题介绍;至少主持3次学术研讨;至少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1次,或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2次。从入学的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至少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做一次学术报告(不含开题报告),报告会一般由学科带头人主持,并请有关教师与其他博士生参加。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应在第一学年内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在查阅相当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博士生查阅的文献资料应分别在1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一般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博士生通过资格考试后方可作公开的选题报告,首次选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可在1年内补作一次。
论文选题应属于学科前沿或能在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领域,选题应结合国家有关部门的科研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特别是选择属于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的关键性问题或生产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综述应包括至少如下几部分:(1)研究问题在本学科的地位与作用;(2)研究问题在本学科中的科学意义或对学科发展的意义;(3)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或提出背景;(4)研究问题的阶段性进展或已有基础;(5)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或瓶颈;(6)研究的思路、目标以及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技术路径和简要技术路线等。
每年10月中旬,对所有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由二级培养单位负责对博士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切实解决研究生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综合能力较差、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2. 规范性要求
(1) 学位论文由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附录部分(必要时)组成。前置部分包括:封面、序或前言(必要时)、目次页、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部分(必要时)依次按附录A、附录B的顺序编排。
(2) 学位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并能体现学位论文与所申请学位专业的联系,恰当、简明、引人注目。题目要具体、切题,不能太笼统,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30字以内。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3) 正文是学位论文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正文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4) 学位论文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依序编排序号,可就全篇顺序编号,也可分章依序编号。参考文献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的要求书写。
3. 成果创新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达到国内或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应对国家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或有新的见解,表明博士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按学校要求用中文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博士生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文字通顺。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或应用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或专门工作的能力。
4. 论文实验要求
论文实验验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博士生要根据论文研究需要,设计相关实验,正确实施实验,在独立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实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验证论文基本论点、假设和结论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可用性。
第三部分 编写成员
朱建军,曾永年,李志伟,邹峥嵘,匡翠林,张云生,邹滨,戴吾蛟,蔡昌盛,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