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是实现地质资源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的探采工程,各类建筑设施以及有关水文工程地质及地质环境评价监测、地质灾害预报与防治的技术工程。优势领域包括钻井技术、勘察工程技术、岩土工程、注浆技术及检测仪器仪表、人造金刚石合成及制品技术等。
本学科点和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紧密结合了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有色矿山企业)的需要,开展区带找矿、储量危急矿山深边部找矿、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地基与基础工程等的研究、规划、设计与施工。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地质资源、地质工程及相关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专门人才,适合在地质、矿产、能源、遥感地质、建筑工程、水文、灾害防治、环境地质、海洋地质和地理信息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及高层次的生产技术、管理和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博士研究生至少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基础和坚实而宽广的地质学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方向的理论、野外研究方法和实验测试技术,系统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并了解相关边缘学科。具有学术带头人或组织实施科学研究项目的素质以及科学严谨的学风。博士学位论文应有创新,达到在国内知名学术刊物或国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水平。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或技术管理工作。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现代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具有独立地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
|
|
|
|
Drilling Engineering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
|
|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
|
|
|
|
|
Groundsill Handling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quip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
本学科全日制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的最长年限为6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学期。
培养要求:
(1)实行指导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培养工作制,导师个别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小组成员应协助导师把好各个培养环节的质量关;跨学科培养博士生,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
(2)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学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确定研究课题、指导科学研究等。
(3)导师应全面关心和培养研究生的思想、业务和健康素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4)研究生根据个人培养计划按学期选修课程,每学期选修的总学分全脱产研究生不超过17学分,博士生课程学习应在资格考试前完成。
(5)研究生应在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培养环节、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的相关要求。
本学科研究生应从社会实践与实践教学中任选一门作为培养环节。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阶段,博士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学时为50学时,博士生的实践教学工作可以根据情况讲授课程部分内容、协助指导硕士生,参加“三下乡”活动(0.5个月以上)等。
社会实践或实践教学结束后,应填写《研究生社会实践/实践教学评定表》,由导师签署意见,系所审核后提交学院。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或社会实践应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
(1)学年总结
在每学年放假前,学校组织研究生对一学年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业绩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总结、评定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研究生的个人档案。每学期对研究生进行筛选,达到退学规定的研究生要根据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学籍处理。
(2)中期筛选考核
研究生中期筛选是对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进入学位论文之初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与评定。本学科研究生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筛选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能力、身心状况四部分。
考核结果设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考核结果为优秀、合格的的研究生,可按培养计划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继续攻读学位。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研究生,三个月内进行一次补考核。补考核通过者,继续攻读相应学位;补考核仍不合格者,按中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给予退学处理。考核结果将作为研究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中期筛选考核表”存入研究生业务档案。
课程学习达到要求后,博士生必须参加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的资格。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采用形式审查、专业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部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资格考试包括下述内容:(1)政治思想品德、行为道德和科研态度方面的审查;(2)个人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学习成绩的审查;(3)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查;(4)对所在学科和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前沿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了解情况的考查;(5)所具备的科研素质、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鉴定。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按一级学科统一组织,成立较稳定的考试小组。资格考试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特殊情况延到第三学期开学进行。博士生资格考试成绩是博士生下一年度奖助学金评定的重要参考。首次未通过者经申请可在三个月内补考,补考仍未通过的博士生予以退学。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应在第一学期内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公开的选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博士生查阅的文献资料应分别在1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一般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本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立足于学科前沿,在理论或技术上能做出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潜在价值。选题报告应在第二学期至第三学期内完成,特殊情况不得超过第四学期。博士生选题报告应在一级或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举行,可结合学术报告会进行,选题报告由导师组织,要求至少有5名高级职称教师(其中有2名为博士生导师)参加。选题报告时间一般不得少于30分钟。不做选题报告的研究生不能进入课题研究。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上填写网络版《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并打印纸质版。经相关专家和部门签字审核后,交研究生管理办存档并记载成绩。首次选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应在1年内补作。
每年10月中旬,由系所负责,对所有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学院统一部署,分系所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检查考核,切实解决研究生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对综合能力较差、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博士生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后申请论文送审和答辩,必须以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在国外期刊(SCI、EI源)、国内SCI或EI期刊源上发表3篇以上并至少1篇被SCI、EI收录,或者发表论文的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达到1.5,国内期刊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http://www.sciencechina.cn/)“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每年公布的CSCD期刊影响因子为准;国外期刊以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为准,同时收录者以影响因子值大者为准。各检索源期刊以研究生入学(或注册)当年公布的收录期刊目录为准,学习期间如遇期刊调整,被调入和调出的期刊均为有效。影响因子按研究生在学期间的最高值计算。
07级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按中大研字[2003]62号文《关于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的要求。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用中文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研究生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文字通顺。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或应用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或专门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的答辩分两个阶段进行:预答辩、答辩。
1.博士生在进行公开答辩之前,必须提前至少2个月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之前,必须向学院提出预答辩申请,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预答辩申请表》;发表论文复印件;博士学位论文1份(简装)。预答辩由博士生导师负责组织,由5名教授组成预答辩委员会,其中有2名必须是博士生导师。预答辩时间约为45分钟。预答辩后需填写《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预答辩结论》。只有通过预答辩后进行修改的博士论文才能向校学位办申请送审。对于申请送审的博士学位论文,须经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具体要求详见《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规定》。
2.正式答辩委员会由5-7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应超过半数,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名且至少应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委员会主席由博导担任(校内、校外均可,研究生本人指导老师除外),秘书为副教授或以上职称。正式答辩中论文陈述时间为45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