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

测绘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发布时间:2018-05-13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学科代码:0816

学科名称:测绘科学与技术

第一部分 学科定位与发展目标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以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NS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作支撑,研究地球和其它实体与时空分布有关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管理、存贮、传输、表达和应用的科学与技术。本学科目前包括测量数据处理与形变灾害监测,合成孔径雷达与数字摄影测量,时空数据挖掘与信息服务,光学遥感与环境变化探测,导航定位与空间数据更新等5个学科方向。

本学科点于1953年开始筹建,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得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以及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3人、升华育英计划和升华猎英计划获得者各2人。拥有 “精密工程测量与形变灾害监测”省级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遥感中心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部”等学科平台。本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

本学科将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不断凝练学科方向,重点发展测量数据处理与形变灾害监测,合成孔径雷达与数字摄影测量,时空数据挖掘与信息服务,光学遥感与环境变化探测,导航定位与空间数据更新等5个学科方向,将本学科建设为我国测绘科学与技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学科硕士学位的学制为3年。综合素质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课程学习时间为1学年。硕士生应修满一定的学分。本学科硕士学位课程以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等多种形式开设。其中核心课程包括:测绘科学技术前沿理论与方法、广义测量平差、空间大地测量学、高等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

获本学科硕士学位的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相关工具性知识和实验知识。

1.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科基础、数理基础、外语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等相关基础知识。

哲学社科基础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该学科硕士生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数理基础主要包括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理论、数值计算与分析理论、矩阵理论等。

外语基础指能够通过相当于全国大学外语六级的水平测试,达到无障碍阅读外文专业文献,能够运用外语进行口头交流,正确撰写论文的外文摘要。

本学科各专业的基础知识包括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3S”基础理论、空间大地测量学、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等。

2. 专业知识

对本学科硕士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应结合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包括深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动态的传授,提倡邀请国内外专家为本学科硕士生讲学,提倡用英文为本学科硕士生讲授专业知识。

3. 工具性知识和实验知识

工具性知识主要包括专业工具软件、软件开发工具和文献查询工具等。本学科硕士生要熟练应用专业工具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至少能应用一种程序开发工具(如C++)进行软件开发;熟练应用文献查询工具(如SCI网)查找相关专业文献。

本学科硕士生要熟练掌握专业仪器的使用,能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相关实验,正确实施实验,独立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学术素养

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系统深人;科研道德良好,治学严谨,认真求实,勤奋踏实;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坚持实践检验真理。

2. 学术道德

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信正直,明辨是非;爱岗敬业,团结合作,乐于助人。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 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效获取所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能熟练应用文献查询工具查找相关专业文献。

2. 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创新能力体现在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行技术革新;在科研工作中敢于质疑,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行技术创新。能够承担科研任务,可以独立进行科研实践和科研总结。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科研生产、管理和教学中的能力。要重视对本学科硕士生组织生产、沟通、团结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4.学术交流能力

要求本学科硕士生在课题组经常与他人交流,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5次以上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至少主持1次学术研讨,参加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术研讨不少于4次(开题报告除外),并在校内外学术会议公开作学术报告1次。

5. 学术创新能力

鼓励本学科硕士生进行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主动发表学术论文,积极参加科研实践、独立研究与自主创业、专利发明、课外作品竞赛及其他各类创新活动等。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公开发表或录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SCI/EI/CSCD源刊论文1篇 ,或1项授权发明专利。论文必须以中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除导师外的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影响因子分值按共同第一作者的人数均分。

本人第一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国家级成果奖获得者、省部级成果奖排名前5,均可折算0.75SCI影响因子。

四、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和开展实际(专业)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1. 规范性要求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应在第一学年内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在查阅相当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的文献资料应在6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一般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论文在导师指导下选题,由3人组成的小组审题通过后即可开题。答辩前,论文应该先通过匿名预审,即由校内外各派一个评阅人参与论文评阅。

硕士生不得晚于第三学期期中作公开的选题报告,首次选题未获通过者,可在6个月内补作一次。

选题报告内容完整,包括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关键技术、技术路线以及执行计划。

论文撰写规范,内容完整。对研究现状必须进行系统地查询,技术开发性论文应该有需求分析;引用别人观点或成果必须列出相应的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该在10篇以上;论文中出现的符号、公式必须正确说明,相同物理量的符号须一致,图表需要完整说明。硕士论文正文应不少于3万字。

每年10月中旬,对所有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由二级培养单位负责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切实解决研究生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综合能力较差、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2. 质量要求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硕士论文应做到:学术观点正确、文献检索充分、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内容言之有理、推理严密、数据可靠、结果可信、分析合理;论文撰写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简练、格式一致;研究性学位论文需要有一定的新见解,技术开发型论文应该有一定的新成果。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用中文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研究生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

学位论文必须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文字通顺。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三部分 编写成员

朱建军,曾永年,李志伟,邹峥嵘,匡翠林,张云生,邹滨,戴吾蛟,蔡昌盛,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