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新闻
2024-09-02
      Geohazards pose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human lives and cause substantial economic and fina...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祁连山冰川考察及中科院寒旱所交流记

发布时间:2018-09-04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的这种博览群书和实践探索的精神,其实更需当代科学工作者所具备。本着学习实践的理念,经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和地灾感知认知预知研究室负责人吴立新教授批准,李佳老师带领硕士研究生汪赢政和郭磊,联合中科院寒旱所(现合并至中科院西北生态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弘毅课题组(研究生李浩杰,马佳培,邵东航),于2018年7月17日至20日对祁连山地区葫芦沟十一冰川及黑河流域生态水文开展了实地考察。

7月16号下午李佳老师等三人抵达西宁。当天下午,李佳老师同李弘毅副研究员对冰川考察事宜进行认真仔细地商榷,确定考察路线、目标、租车事宜以及日程安排。

7月17日车队出发前往祁连山,中途参观了海北藏族自治州气象局的气象观测中心,听气象局研究员马扶林讲解常规气象与辐射地面观测知识,学习了解各种观测平台和观测方法,以及不同下垫面的辐射数据特征。

图一 青藏省海北州高原生态气象站牌及观测设备

7月18日,祁连县下起暴雨,但考察队仍按计划整装前往大冬树山垭口黑河积雪气象观测站,深入系统地学习寒区水文遥感知识及地面水文、气象及辐射数据采集方法。车子在环旋缠绕、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缓缓前进,沿途多次下车,在现有及历史水文数据采集点听李弘毅副研究员讲解寒区山地径流补给来源及流域径流量变化原因。到达海拔约4200米的积雪观测站后,李弘毅研究员不顾寒风大雨,坚持在户外为考察组现场讲解建站过程及选址考量、寒区气候特点、积雪表面能量平衡知识、观测仪器种类及设计思路等。下山后雨仍未停,考察队来到祁连县城周边主要河流水文站了解径流实地测量方法及河流径流变化特点。下午天气转晴后,考察队来到祁连县北部的天然牧场测试无人机图像采集功能,为第二天冰川考察做准备。

图2一行:中科院寒旱所大冬树山垭口黑河积雪气象观测站;二行:中科院寒旱所李弘毅副研究员冒雨为考察队讲解寒区水文遥感知识;三行:大冬树山垭口海拔地标;四行:祁连县水文观测站径流观测设备

7月19日,祁连山天气良好。考察队7点半出发,9点到达距祁连县城约70公里外的葫芦沟(原名马粪沟)。车队行至牧民设置的路障。下车后大家立刻收拾行囊,从海拔约3200米处的草场开始徒步朝冰川位置进发。一行人三次跨过冰河,十多次翻越山脊。随着海拔和距离的增加,每个人高原反应日趋强烈。由于背负测量设备及必要生活物质,攀爬约20米就需要停下来歇息喘气。大家在相互鼓励之下,经过7个小时爬涉,最终在下午4点半顺利到达葫芦沟十一冰川末端。然后李佳老师同汪赢政和郭磊开展了GPS定位测量及图像视频采集。由于5点过后天空乌云开始增多,此次考察并无山上过夜准备,GPS单点定位测量只进行约一小时即不得不下山。GPS数据采集期间李佳老师针对冰川形态特征、表面特征、分布特征及排水系统进行现场考察总结(主要收获),为将来遥感影像冰川边界精确提取录制教学视频。考虑下雨时山洪威胁,下山时考察队重新定制路线。下山路线更安全但平面距离增加不少。在七点半左右山谷大风骤起,伴随暴雨及降温,天色也快速变黑,所有人面临体温降低危险。考察队一路相互关照,以最快的速度前进,最终在九点左右全部安全抵达山脚停车位置。此时所有人腰部以下全湿,精疲力竭,但从困境中走出来,抵达安全温暖环境后的喜悦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图3一行:冰川考察出发前留影(右一为中科院李弘毅副研究员);二行:考察队跨过冰河;三行:考察队翻过山脊;四行:考察队抵达冰川中部,开始GPS测量;五行:李佳老师现场总结冰川表碛分布特点;六行:考察队下山

7月20日,天气又转晴,考察队前往祁连山扁墙山进行地质考察。扁墙山是青藏高原经地壳运动,由海底抬升为世界屋脊的重要物证所在地。此处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尤其是深海贝类动物和珊瑚。达到山顶之后,李浩杰博士为我们详细讲解此山体构造特征及基本过程。

图4上:祁连山扁墙山地质考察;下:图左所示溪谷发现的珊瑚化石

7月21日至22日,野外考察结束后,李佳老师及团队成员还受李弘毅老师的邀请去中科院寒旱所进行学术交流,期间李佳老师进行了题为“利用InSAR估计山岳冰川三维流速时间序列”的学术报告。团队同寒旱所专家和研究生就冰川表面流速和物质平衡观测进行了深入探讨,学习不少实地观测才能获取的冰川知识和宝贵经验。

图5李佳老师(右一)在中科院寒旱所作学术报告

写到最后,衷心感谢中科院寒旱所的李弘毅副研究员及其研究生李浩杰、马佳培、邵东航对此次考察和交流不遗余力的帮助!同时感谢中南大学吴立新教授、李志伟教授、寒旱所李新研究员、王建研究员对此次联合考察的大力支持!

中南大学地灾感知认知预知研究室冰川小组

2018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