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
热点新闻
2024-03-27
Multiple-Satellite Images Supported Road Blockage Assessment for March 21, 2024 Naran Avalanche, ...
团队介绍

该创新团队是在中南大学“985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引导和学科交叉过程中,通过共同感兴趣方向和重要科学问题凝练而自然形成的。创新团队以科学目标为导向,将影像大地测量、遥感-岩石力学与地球物理正反演等进行深度交叉融合,共同开展孕灾环境与灾变风险的天空地网多平台、多参数协同感知与综合认知的创新研究;旨在突破极端复杂地形条件下孕灾环境精细感知和长期灾变风险认知的理论与技术瓶颈,培养和造就在“孕灾环境与灾变风险感知认知”科学前沿有重要影响和国际话语权的研究群体。

全体成员均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均有在发达国家(地区)学习或工作的经历,与国际同行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了解本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在国际同行中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成果受到广泛关注。群体成员之间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出了实质性合作成果。

学术带头人:吴立新教授(杰青、长江特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第八届测绘学科评议组共同召集人),现任联合国减灾署全球风险评估框架专家组成员、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大气环境遥感工作组主席、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天空地多元信息与综合减灾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矿山测量专委会副主任,《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主编。主要基于红外及微波亮温研究岩石受力破裂前兆及震前遥感异常,建立了遥感-岩石力学理论与方法,并研发了天空地网多平台多参数地灾协同观测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学术骨干

1)李志伟教授(杰青,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现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专委会副主任,《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测绘学报》编委。主要研究InSAR三维地表形变监测理论与方法,突破了复杂环境大气延迟改正技术瓶颈,在冰川跃动与矿区形变监测方面获得了高精度监测结果。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2)周子龙教授(优青、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长江),现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岩石动力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破碎专委会主任。主要研究水岩耦合和动静加载过程岩石破裂行为,并利用声发射和红外成像开展地灾机理与灾害监测研究,建立了岩体灾害震源定位及区域坍塌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

3)戴吾蛟教授,现任中国GNSS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导航定位学报》编委。主要研究GNSS与InSAR协同的地表形变与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突破了GNSS多路径效应与对流层延迟影响的高精度监测与智能处理瓶颈,并开展了基于GNSS的电离层与大气水汽层析及暴雨预测研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二等奖。

4)任政勇教授(优青、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重点研究地球物理电磁感应及重磁数据高精度模拟问题,突破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电磁感应及重磁方法正反演技术瓶颈,并开展了地下空区坍塌孕灾过程监测研究。获第七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

5)许文斌教授(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主要研究地震周期形变与断层参数反演,近期联合光学遥感与地震数据开展了青藏高原大型走滑地震的震间形变及孕震机理研究。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