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 根据《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2023年...

实验室概况

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Key Laboratory of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致力于有色金属成矿预测领域的研究,依托于中南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学科以及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有色金属矿产信息物理工程中心”和省级“湖南省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

实验室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其中在有色金属找矿勘查方面形成五个稳定的学术团队,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名,教授53名,副教授56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共4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80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博士后10余人。人才储备雄厚、科研队伍建设良好。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视野开阔,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科研梯队结构合理,研究力量雄厚;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特色,研究内容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经济建设主战场,紧跟国际常识前沿;研究环境优良,研究装备先进,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五个:1、陆内活化地质作用与成矿;2、高精度大测深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3、成矿系统模拟与定位预测;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5、复杂地层钻探新技术。

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经过近五年累计投资3835.30万元。目前,实验室仪器设备在种类上和数量上得到合理的配置。现有仪器设备总台(套)数933台(套)。

自1956年由陈国达创立地洼学说,经历50余年的发展,在成矿预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实验室依托中南大学较完善的科研条件和雄厚的科研团队,将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实践应用有机紧密结合,在建设期间内很好地解决了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中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性技术,如在广域电磁法理论与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最新研发的广域电磁仪探测深度可达到3000m,为寻找隐伏矿提供有力理论及技术手段;解剖国内6个重要成矿区带和35个典型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体系,建立指导深部找矿的矿床递进成矿模式,建立了生产矿山深边部隐伏矿床(体)定位预测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体系,并开展深边部找矿预测,取得了众多找矿成果;建立了地质体三维形态分析理论与技术,揭示三维地质体结构及矿体空间分布与定位规律;研发了成矿信息三维定量分析提取技术,捕获深部隐伏矿体定位信息,形成了隐伏矿三维定位定量预测建模方法,有效地预测深部隐伏矿体。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不断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