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热点新闻
2024-12-09
 2024年12月7日10:00-12:00,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本博拔尖计划学生培养研讨会在腾讯会议线...
学院公告

关于推荐2014年湖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发布时间:2014-01-02    浏览次数:

关于推荐2014年湖南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根据2014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要求,经项目组申请,学院教授委员会专家遴选推荐,现将拟推荐项目公示如下,凡对公示项目有异议的,请于2014年1月7日前向学院提交书面意见,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联系地址:地学楼236科研办公室
电话联系:0731-88877151
 
                                       地信院科研办公室
 

项目一:
项目名称:地表形变高精度雷达干涉测量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项目完成人1.朱建军 2. 李志伟 3.胡 俊  4.丁晓利 5.汪云甲 6.张杏清7.谢荣安 8.汪长城9.王琪洁10.戴吾蛟11.冯光财
 
主要完成单位:1.中南大学 2.香港理工大学3.中国矿业大学 4.广东省地质测绘院
 
项目简介: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属于大地测量学、地质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前沿领域。
本项目主要研究地表形变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包括InSAR多源误差综合改正方法、单轨InSAR形变精密测量、多平台InSAR三维形变速率测量和多时域InSAR三维形变序列测量方法等。本项目坚持原始创新,在该领域取得了多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较为完善的InSAR高精度地表形变测量的理论体系,研制了相应的应用软件和系统。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
1)建立了基于质量控制的InSAR噪声探测、抑制和消除的理论方法体系,显著改善了InSAR干涉图的质量,为解决InSAR形变测量领域的关键难点技术奠定了基础。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国际专家的评价是“…创新性强,理论正确,对水汽研究有较大贡献…”“…对InSAR大气影响领域做了有价值的贡献…”。
2)系统发展了先验信息约束的InSAR地表形变测量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基于条带目标、形变模型、人工角反射器等约束形变测量方法,解决了传统InSAR算法无法利用先验知识的难题。有关成果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成功获取了河南禹登高速的沉降序列场,精度达到mm级;揭示了青藏高原冻土的周期性形变振幅约20 mm,长期形变速率约1~3 mm/y,冻土形变的时间滞后大约53天;在国内最先得到了2010年玉树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3)提出了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多平台InSAR三维形变速率测量理论方法体系,解决了InSAR测量值方差难以精确确定的难题,显著改善了InSAR三维形变速率估计结果的精度。利用该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精确获取了2010年新西兰Darfield地震和2011年日本Tohoku-Oki地震的同震三维地表形变场,精度达到cm级。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山岳冰川的三维运动速率场,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冰水质量迁移和转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4)提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时域InSAR三维形变序列测量的理论方法体系,解决了传统静态模型只能获取地表三维形变速率的难题,显著提高了InSAR三维地表形变测量结果的时间分辨率和精度。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提取美国南加州地区的首个高空间分辨率的三维形变序列结果,精度达到mm级,为研究该地区的板块运动和人类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
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第六委员会主席Adam CHRZANOWSKI在FIG进展报告中用本项目的成果代表了国际同期的进展;国际大地测量学会(IAG)第四委员会主席Sandra Verhagen 教授,在2009年IAG第四委员会进展报告中高度肯定了本项目研究成果,日本京都大学Toshifumi Matsuoka教授,日本IEEE GRS协会主席、日本防卫大学Kazuo Ouch教授都引用和高度评价我们的成果。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国高速公路路面、矿区、城区地质灾害、冻土和地震形变监测等国家重大需求中,为解决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也为进一步提升InSAR技术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球物理、空间天气/环境灾害探测预报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推广应用情况
(1)本项目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4篇,被SCI收录48篇,EI收录24篇,多项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权威专家的好评和肯定,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研究,被SCI刊物、学术论著、学术会议论文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引用上百次,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2)成功应用于河南省禹登高速公路的路面沉降监测,解决了我国在高速公路形变测量的InSAR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
(3)成功应用于我国珠三角地区和雷州半岛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得到了相关单位的肯定和好评。
(4)成功应用于湖南省锡矿山、皖北煤电集团钱营孜煤矿的地面沉降监测,为解决矿区的InSAR沉降监测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模型,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好评。
(5)提供了2010年新西兰Darfield地震、2011年日本Tohoku-Oki地震的首个空间连续的同震三维地表形变场,精度可达到cm级引起了国内外同行和专家的关注和肯定,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6)提供了美国南加州地区的首个高空间分辨率的三维地表形变序列结果,垂直向和水平向精度均可达到mm级,为研究该地区的板块运动和人类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
 
主要知识产权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国(区)别
授 权 号
InSAR监测高速公路路面沉降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0910227141.6
InSAR高速公路形变提取与分析软件
软件著作权登记权
中国
2010SR003683
CRInSAR高速公路形变提取与分析软件
软件著作权登记权
中国
2010SR003684
 
 
项目二:
 
项目名称:金属矿山隐伏矿立体定位定量预测技术与应用
 
项目完成人:毛先成,赖健清,吴湘滨,邵拥军,戴塔根,彭省临,邹艳红,桂祁零,陈进,杨斌,彭南海,疏志明
主要完成单位中南大学,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研究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需求增长超过保有储量的增长,国家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矿山深边部及外围接替资源找矿预测研究,开发和应用隐伏矿预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提高金属矿产勘查的成功率。
矿山深边部及外围找矿突破的关键在于查明矿体空间定位规律,快速准确地获取矿体空间定位信息,构建深边部找矿定位预测模型。本项目针对这些关键问题取得有效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山隐伏矿立体定位定量预测技术与方法体系,成功地应用和推广,取得优良的找矿效果,延长相关矿山的服务年限,具有重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项目通过1995年至2010年约16年的研究和积累,得到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计划的支持,主要技术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1.针对我国金属矿床主要产于地洼区,具有叠加性、递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的角度分析矿床的递进成矿作用,建立递进成矿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递进成矿理论的内涵;针对复杂成矿系统的特点,研究关键性控矿因素,揭示矿床成矿-定位的本质规律,指导隐伏矿找矿预测,克服了矿山深边部勘查的盲目性,大幅度提高了隐伏矿预测的可靠性。
2.围绕金属矿山深部找矿工作中的隐伏矿空间定位难题,提出和建立隐伏矿的地质综合场定位理论,开发复杂地质体三维形态分析、成矿信息三维定量分析提取、三维可视化定位定量预测等关键技术,揭示成矿地质体三维结构,有效地分析、提取和增强隐伏矿体定位信息,实现了金属矿山隐伏矿定位预测的立体化、定量化和可视化,提高了隐伏矿找矿预测的定位精度和有效深度。
3.针对物化遥等探查技术多解性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探查技术定量评价和有效组合的新方法,构建适合于不同矿床类型的找矿技术组合,探索地质-物探模型定量层面的耦合与解译方法,改进物化遥数据处理方法,实现隐伏矿的优化、快捷、经济的探测定位目标。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本项目在金属矿山隐伏矿定位预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预测空间维度由2维和2.5维提高到真3维,预测定位精度由传统靶区范围粗略定位提高到体元范围(10~50米)精确定位,有效找矿预测深度从传统的500米~1000米提高到1000米~2000米。
研究成果从1999年开始陆续应用于铜陵地区铜金矿、大厂锡多金属矿、湖南沅陵沃溪金锑钨矿等隐伏矿定位预测,取得优良的找矿效果。经工程验证,揭露新的矿体,累计探明金属资源量金属资源量铜30万吨,金39.76吨,锡2.3万吨,铅锌27.1万吨,锑1.12万吨,银91吨,三氧化钨1932万吨,铁155万吨,可延长有关矿山服务年限6~18年,潜在的经济价值达411亿元。
成果鉴定表明,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提供支撑材料:技术评价证明6份,知识产权证明3份,经济效益和应用证明11份,专著5部,论文15篇。
 
推广应用情况
成果陆续应用于安徽铜陵地区铜金矿、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福建丁家山铅锌矿、山东招远地区金矿、河北石湖金矿、湖南沅陵沃溪金锑钨矿等矿区的找矿预测中,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据已提供的证明,项目推广应用累计探明金属资源量铜30万吨,铅锌240万吨,锡2.3万吨,锑1.12万吨,银91吨,金39.38吨,铁3180万吨(附件A01~11),潜在经济价值达411亿元。除在上述开具证明的单位(见下表)应用外,还在云南、湖南、江西、山西、陕西、内蒙、青海、新疆等地区和国外津巴布韦、刚果、马来西亚、秘鲁等地进行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社会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国(区)别
授 权 号
基于栅格模型的地质体三维形态分析系统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12SR008078
成矿信息三维定量分析提取系统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12SR008071
多元地学信息数据管理系统V4.3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12SR008087
 


分享到: